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院根本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党的建设为保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学院事业发展规划,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凝聚力和创造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012年学院成功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五个二级学科。各学科负责人如下:
二级学科 |
学科负责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杨 莉教授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
王海霞教授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张铁军教授 |
思想政治教育 |
饶旭鹏教授 |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
苟颖萍教授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该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目录内二级学科,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学科,着重研究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锐利的思想武器;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网络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的绿色发展道路等问题的研究。经过多年积淀和凝练,形成了以下特色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研究
(2)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
(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传播、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的科学。该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目录内二级学科,设置该二级学科,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指导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提供历史视角的理论支撑。该学科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结合的层面,注重探讨、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时代特征和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紧密结合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科学规律及当代趋势,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发展及现实意义。经过多年的学术积淀,形成了以下特色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思想与当代社会研究;
(2)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研究
(3)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4)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技革命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目录内二级学科。该学科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为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总结其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经过多年研究和探索,已形成三个特色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研究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研究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本学科方向着力于借鉴中国古代个体品德培育的经验,结合当代网络社会发展的实际,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本研究方向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高校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实际相结合,对新时期高校如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师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构建和谐校园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
(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专门系统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和基本规律的学科。该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目录内二级学科。设立该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进行了持续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三个特色研究方向:
(1)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2)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农村问题研究
(3)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文化演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