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省级重点学科简介

发布时间:2016-03-15 00:00:00 阅读量:
【字体:

2013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获批为甘肃省重点学科,学院整合资源、优势,结合学院师资队伍和研究基础现状,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6个二级学科基层组织,负责学院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为学院学科建设搭建了更高的平台。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1、凝练学科方向,打造学科团队,不断强化学院学科建设水平

2014年,学院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法学等6个研究所。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当代国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和谐视域下科学与文明的冲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化、生活化、诗意化等问题,通过学术交流、学术沙龙等方式,提升教师科研水平。近年来,承办了两次全国教学与学术会议(2011年承办第八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2014年承办第九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与学术研讨会)。在学院精心组织、教师积极努力下,学院成功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项目3项,省级项目7余项。获甘肃省社科成果奖三等奖3项;省高校社科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权威论文30余篇, CSSCI期刊论文20余篇,《新华文摘》论点摘编2篇;在人民出版社等出版专著10余部,学院学术水平逐年提升,进一步支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提升了学科建设能力。

2、通过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走基层”活动和暑期红色之旅师生教学实践活动等,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在省教育厅、省高校工委的指导下,2011年开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了“教师走基层”活动。通过“走基层”活动,使教师的教学感情更真了、语言更新了、底气更足了、课堂更活了。201211月在我校举行了甘肃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汇报教学公开课,获得高度评价,并向全省高校推广。《新华内参》第一时间转发了我校教师“走基层”活动的开展情况,《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教师“走基层”活动,人民网、新华网、《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等媒体相继进行了深度报道,反响强烈。通过教师“走基层”活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有了大幅度提升,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学院在大力拓展学生实践教学新途径的同时,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新方式,建院以来学院每年暑期组织“红色之旅”教师教学实践活动。20117月,组织全体教师和部分研究生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革命遗址,并听取延安干部管理学院5名教授的精彩讲座。20128月,学院部分教师和研究生赴中国革命的摇篮和圣地——井冈山,开展“踏寻先驱者足迹,弘扬井冈山精神”学习实践活动。20137月,学院部分教师赴贵州开展“红色遵义行”学习实践活动。20147月,再次组织部分教师赴兰考、红旗渠、西柏坡开展红色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学习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拓展、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

3、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在面对全校学生教学中,弘扬优秀文化,采取多种形式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校园内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更是用多种方式影响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及重要理论发表时,不仅面向全校师生进行理论宣讲,而且为学校党委中心组进行理论辅导,获得好评;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民族化中引领文化发展,紧跟时代步伐,适时编写“中东问题讲座”、“全球核问题”、“大地震中挺立的中国”等《形势与政策》小手册,及时进行时事政治的解读与宣讲,教师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参加学校党的理论宣讲团,在全校宣讲十八大精神,宣讲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引进与培养并举,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在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同时,积极选派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升现有教师的职称结构,使本学科的师资结构更趋合理。

5、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作用,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着力打造和优化课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和现代中国面临的时代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解决学术问题的能力。加大课程改革,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开展“走进马克思”研究生学术论坛,拓宽研究生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台。

上一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