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7日,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小组2020年学术年会”线上会议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山西大学、海南大学、延安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兰州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山东建筑大学、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生态环境部南京研究所、中共青海省委党校、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慕尼黑政治学院等国内外院校与研究机构的近60位学者出席了会议。我院刘海霞副教授主持了上午第一时段的会议,并就西北地区生态治理问题做了交流发言。
会议分上、下午两场共四个时段进行,采取报告—评议制,围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中心议题,与会学者带来了13场生动翔实的学术报告。
上午第一时段由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海霞副教授主持。北京大学郇庆治教授在总结小组过去六年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理论实践贯通”“国内国外互动”“小组团队建设”三个方面,对下一阶段的小组工作目标做了展望部署,并分析了客观环境变化、现实条件支持、团队协作推进等因素所带来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张云飞教授立足于“内在价值论”的世界观困局、“内在价值论”的有机论转型、“内在价值论”的系统性重构、“生态价值论”的革命性建构等四大问题,廓清了“内在价值论”的话语演变与理论演进历程,从而论述了树立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论基础的“生态价值论”的必要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雨辰教授围绕“生态文明理论的内在矛盾及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的系统建构”的发言,对当代生态思潮和生态文明理论在生态本体论和生态价值论上的分歧做了系统评析,辨明了生态文明理论中应然和实然、普遍和特殊、目的论和工具论等矛盾范畴,从而阐发了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统合“工具论”与“目的论”的理论进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郭剑仁副教授辨析了马克思恩格斯未来社会观中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意蕴,总结出社会主义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唯一出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创建人新的存在方式、生态的人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三大重要观点。
上午第二时段由山东大学李昕蕾教授主持。南京工业大学黄爱宝教授系统分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动力机制,从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及其实践入手,提出了生态需要动力、生态经济动力、生态政治动力、生态文化动力、生态社会动力、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构建动力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动力机制的基本维度和主要层面。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鞠昌华副研究员以“河长制”为例,详细分析了其“发现问题、明确压力、落实责任、推进实施、考核反馈、完成改进”的制度化及其运作机制,初步揭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设想构架、实践逻辑与现实挑战。东华理工大学华启和教授依据“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与理念,概括分析了江西省致力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历程,从“探索阶段”“整体推进阶段”“全面提升发展阶段”等阶段总结了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化治理的江西经验。
下午第一时段由北京邮电大学李全喜教授主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雪姣讲师从术语学角度出发,详尽解析了“社会生态转型”的语词源脉、概念意涵与理论现状,讨论了何为“转型”、何种“转型”、转向“何处”、如何“转型”等理论问题。山西大学王继创副教授与兰州理工大学刘海霞副教授立足于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生成、价值逻辑与话语建构,并结合社会生态转型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建构的理论背景,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区域建设实践研究的重要性。福建师范大学蔡华杰教授与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马洪波教授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视角探讨了武夷山和三江源两大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的难点及其化解之道,围绕经济利益、协同管理、创新机制等具体议题,总结出国家公园建设必须警惕资本逻辑渗透、必须秉持生态保护第一原则、必须使当地社区和群众成为特许经营的受益主体等理论与政策思考。
下午第二时段由福建师范大学蔡华杰教授主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徐海红教授藉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阐述了“生态劳动”的实现困境、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实现保障,指出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生态劳动的实现关键在于“制度”,彰显了不断完善生态文明体制与机制建设的重要性。中央财经大学李强副研究员梳理了生态资本化的话语呈现、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体系、生态资本化过程的公众参与等理论问题,并结合江西省抚州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出了发展共同体经济、建设绿色国家等政策建议。南京林业大学曹顺仙教授以江苏省集体经济的演变为例,讨论了集体经济的绿色转型及其历史逻辑与目标重构,指明了集体经济生态转型“富民、强基、托底、固本”的流转原则,提出了强化整体意识、聚焦环境整治、提升基层绩效、强化生态民主的理论观点。在点评环节,与会学者深入讨论了报告内容,并围绕概念提炼、论证逻辑、结构规范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修改意见与建议。
王雨辰与郇庆治分别作了会议总结。王雨辰肯定了小组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讨论进展,指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是“经、法、管、哲深度融合的重要理论领域”,提出当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必须走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体系等领域全面推进的总体性道路,并期待小组在分析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的同时进一步提炼出更加宏观意义上的生态文明理论。郇庆治则围绕会议报告的规范化、小组合作的常态化、未来研究的深入化,总结了本次会议报告与点评交流的主要内容,强调未来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需要更好地统合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生态马克思主义或生态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三者,从而构建更具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现实性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话语体系,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作出新贡献。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小组”成立于2015年6月,由北京大学和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共同组建,致力于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构建一个全国性的学术网络交流平台并参与促进全球性的绿色左翼国际对话。迄今为止,研究小组已经分别在福建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大学举办了六届学术年会,在北京大学举办了四届博士生论坛(2016、2018、2019、2020),此外还举办了多次专题学术会议和实地调研活动,并在国际专业期刊Capitalism Nature Socialism发表了专题研究成果,译介出版了《超越发展——拉丁美洲的替代性视角》(2018)《资本主义自然的限度:帝国式生活方式的理论阐释及其超越》(2019)等重要学术专著。
新闻来源: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